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是湖南省仅有的非民族地区民族类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有122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智力援藏”“智力援青”“智力援疆”战略,30年来累计为西藏、青海、新疆培养了1万多名各类人才,被评为“全国教育援藏先进集体”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多年来,学校坚持“五个强化”,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助推少数民族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资料图片)
强化思想教育
让基础“硬起来”
从入学开始,学校就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其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一是加强国情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国情,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服务社会意识,磨砺艰苦创业精神,打破就业的地域限制,不断强化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振兴基层的信心和勇气。
二是加强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和精神上武装自己,防止学生初入社会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而走弯路,同时约束学生的职业行为,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对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早疏导,帮助学生养成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
强化课堂教学
让技能“强起来”
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学校着力打造“三个课堂”的教育教学层级。
打造课堂教学第一课堂。科学修订课程计划,适当调整教学难度,讲透知识点,突出能力点,渗透德育点,大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打造技能学习和能力训练第二课堂。成立了30多个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苦练一项或几项技能,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打造寒暑假第三课堂。将校内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普通话、计算机、舞蹈、音乐、美术、汉字书写等技能训练,使学生通过训练达到能唱、能跳、能画、能弹、能讲“五能”要求。
强化责任担当
让全员“动起来”
在就业关键期,学校统筹协调,各部门协同配合,切实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摆在学校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
一是学校高度重视。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国家有关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的新政策,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相关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是领导访企拓岗。校领导班子成员采取“线上交流+实地走访”等形式主动与相关企业对接。今年截至目前共走访企业132家,开拓岗位503个。
三是全员积极参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牵头制定相关专项方案,协同辅导员和专任教师,为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和“一对一”专业能力培养。
强化精准指导
让服务“优起来”
学校充分结合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特点,精准化、个性化、全程化开展就业服务。
一生一档。为每一名少数民族毕业生建立动态帮扶台账,内含该生的基本信息、就业意向、帮扶措施、推荐单位、毕业去向等。
一人一策。根据每一名少数民族毕业生的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一对一”指导。全方位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求职面试辅导、专题培训等线上线下就业指导服务和求职创业补贴、奖助学金、推荐就业岗位等。
“一对一”帮扶。学校领导班子、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就业工作人员与未就业毕业生结对子,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确保每名毕业生都配有一名帮扶责任人。今年,学校共帮扶少数民族毕业生44人,提供专项经费6.6万元。
强化供需对接
让渠道“宽起来”
学校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思路,不断多途径挖掘就业渠道,为少数民族毕业生提供多元化就业选择。
引导基层就业。加强面向少数民族毕业生的选调生、公务员等工作宣讲、动员和培训力度,多方宣传“特岗教师”“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跨地区交流。
引导特色招聘。根据各专业特点,学校“线上+线下”开展小而精、专而优的特色专场招聘会。今年以来,学校共为少数民族毕业生开展专场招聘活动12场,吸引234家企业,共推荐215名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
引导自主创业。学校建立“双创”孵化基地,引导学生大胆尝试自主创业,并采取多种方式“护航”,比如免费提供办公场地、网络,聘请专业教师提供指导、培训,协调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截至目前,基地已扶持40多个创业项目,带动200多名学生参与创新创业。
此外,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学校社会培训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还继续开展职后教育,与省市相关部门联合,主动进行送教、送培、送跟踪服务。
(陈宏华谢亚雄)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