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微光”成炬 点亮乡村师生的明天

2023-08-04 16:01:19 来源:环球网

30多年前,一张“大眼女孩”的照片引发社会关注。手握铅笔的大山女孩抬着头,一双明亮的眼睛纯真、好奇,带着一丝惊恐,但也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因为这张照片,女孩成为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招牌面孔。社会对乡村孩子“没学上”的焦虑,让捐钱捐物捐建学校成为普遍的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的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政策的完善,如何让乡村孩子“上好学”,成为了新时代下的新课题。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爱心企业,把目光投向了让乡村孩子“上好学”的探索之路;更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志愿者,参与到了中国教育公益这个大的社会命题之中:他们当中有愿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学生的教育工作者,有扎根乡村沃土的一线教师,有学成归国心怀梦想的年轻学者,还有心怀大爱矢志不渝执着于中国教育的公益前行者……这一道道教育公益路上的“微光”,正在点亮乡村老师和孩子们的明天。


(资料图)

一个人到一群人 把爱和希望带给更多乡村师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四川省内江市胡丹生于教育世家,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她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

在初中英语的讲台上一站就是十几年,她一直认真负责,在乡村学校教英语,要教好必须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所以她非常用心。她想让学生们考上名牌高中,进而走进名牌大学,那样他们就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然而,往往事与愿违,时不时有孩子来退学:“课堂太枯燥了,我不想读书;读书让我头痛;每天除了听课就是作业,这不是我喜欢的学校生活。”

而胡丹也陷入了迷茫的思考中:教师们的辛苦付出为什么会成为孩子的负担?学校本应是孩子幸福、快乐的乐园,为什么会让孩子厌倦?

而当时恰好处在乡镇寄宿制学校建立与合并的浪潮中,胡丹也卷进了其中,她所在的学校转制为内江市挂牌的第一所寄宿制学校,她也从一线老师变成了当地第一所留守儿童学校的生活教师。一方面她迷茫与倦怠加深了,觉得职业生涯到此为止了。另一方面,她对教育和学生满腔的挚爱和热情,是无法停止的,甚至更加汹涌澎湃。

因为胡丹老师所处的学校----资中县水南镇实验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高达一半以上,有人说生活老师不好当,所有的时间都要奉献给学生。但是胡丹有自己的情怀,她把学校里的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关爱温暖他们每一个学生的心。但是厌学、逃学、辍学,在留守儿童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时间切回2010年。胡丹所在的小学,正好处在震后三年的校园重建期。援建后的学校,校园环境和教学设备设施得到改善,帮助灾后师生加强和重塑心理结构,维持工作热情和恢复爱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当地教育转型发展迫切之需。

在一个小学校园,胡丹结识了一家名叫“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真爱梦想”)的教育公益组织。组织内的研究生志愿者们带队传播着素养教育的理念,全县200多名老师参与,但因为听不懂课程理念,很多教师中途就离开了。

当时的教育局领导望着所剩不多的教师,感慨道:“真爱梦想的年轻老师和志愿者们,翻山越岭地来到这里,就想帮助乡村老师,带来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你们应该尊重和理解这份真诚啊!”

真爱梦想成立于2008年的上海,从手机信号覆盖不到的四川阿坝州的马尔康建立了第一所“梦想中心”起,基金会开启了教育公益的探索之路。彼时是真爱梦想成立之初,虽然各种制度和体系都在健全过程中,但组织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已逐渐清晰明朗:发展素养教育,促进教育均衡,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素养教育的“未来图景”像灯塔一样,开始在教育资源欠发达地区照亮,并指引着教育工作者前行。

胡丹自接触真爱梦想的梦想课程之后,便被其深深吸引,她深刻认识到,推动当地教育改革就是需要这种优质教育资源。她还记得第一次,自己带着80多名学生上了第一堂梦想课——《我是理财小高手》。课后,学生们久久不愿离去,叽叽喳喳围着自己问着各种问题,学生内心好奇与兴趣的火焰在那一刻被点燃了。

“爱的能量能治愈一切,而梦想课就是爱的传递。”胡丹带领学生们穿越迷雾,与生命的真善美相遇。每次看到孩子在梦想课上渴求的眼神,有种东西一直在她的胸口撞。胡丹说:“后来我明白了,这种东西就是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除了学习和吸收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之外,胡丹心中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也在和这家民间公益组织接触的过程中不断被激发。

胡丹说:“真爱梦想团队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公益情怀,和对老师、孩子们的关怀,我是很受感动的,也是因为他们的奉献精神,让我有了强烈的意识,我以前的迷茫应该停止了,把我的实践经验更多地总结提炼出来,继续为乡村教育出点力。”

十年以来,胡丹一直跟随着真爱梦想的“梦想教练计划”项目队伍,去到广西、江西、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在她的推荐下,很多老师陆续加入了“梦想教练”的队伍,将各自的教学经验、课程开发经验、课堂教学创新等和梦想课程融为一体,提升自身成长的同时,也把爱和梦想教育带到更多地方和学校,让更多一线教育工作者们加入到了促进区域教育生态建设的行列。

如今已经退休的胡丹,仍然以“梦想督导”的志愿身份,活跃在西南区域一线乡村教师的赋能培训工作中。“能带动更多老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激发大家对于教学的热情和孩子们的爱,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胡丹老师激动地说。

作为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胡丹,把自己全部的经验和做法都掏出来分享给乡村老师,把爱和希望带给更多的乡村孩子,为中国乡村教育尽一份力,是她最朴素也最为坚定的承诺。

做孩子的眼睛 做乡村教育的“守望者”

宋宝是土生土长的河南洛阳新安县人,自幼饱尝生活的艰辛,深感上学的不易。大学毕业后,他返乡任教,宋宝一心希望“把教育的翅膀插在充满泥土感的孩子身上”,通过教育让家乡摆脱贫困。但个人的力量毕竟微弱,他总是期待着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

2013年,宋宝获知一个好消息,这个消息让他至今回忆起来都感到无比振奋:新安县教育局高度重视师资建设和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挑选全县有潜力的教师组建了团队参加了真爱梦想的五星成长体系和【梦想教练计划】。在第一堂培训课上,领队老师那抑扬顿挫的声调,那丰富有趣的手势,那妙趣横生的解读,一下子吸引了包括宋宝在内的乡村教师们。之后的梦想课宋宝更是感觉眼前一亮,梦想课的内容更是让他觉得前所未有的新鲜。

“乡村里的孩子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走出去,获得更好的发展。虽然我能力有限,但愿意尽微弱之力带给更多孩子希望,只有让自己成长,才能让学生成长。”宋宝意识到,提升自己素养和能力,把梦想课理念引进课堂,对自身、对学生都将是巨大的助益。

参加过“梦想教师培训”的宋宝,一方面熟悉了先进电子教学设备的使用,改善了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乡村学校硬件落后,条件艰苦,他们学会开发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另一方面在真爱梦想的资助下他走出省外。与教师志愿者、企业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等人一起组队支教,他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见识了学校之外的精彩,回来还把自己的所见用美好的词句告诉他的学生。

宋宝说:“他们在农村接触的东西不如城里孩子多,那我就是他们的眼睛,我希望别的学生拥有的,我的学生也尽量拥有。”追寻远方更大更丰富的世界,不仅仅是宋宝的希望,更是千千万万和他一样,生活在偏远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希望。

35岁那年宋宝被评为高级心理咨询师、新安县的危机干预专家小组成员、新安县优秀班主任。关于真爱梦想对教师幸福感提升的研究成了他新的课题。如今的宋宝越来越自信和喜欢交流,他以志愿者的身份,积极参与梦想中心的筹建,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活动,还参与县域级的梦想中心运营和管理,带动更多老师开启了人生的新旅程。

宋宝没有太多豪言壮语,他将自己的所有热情与力量都用在了学生的身上。他说,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深知农村家庭、农村孩子对优质教育的渴求。我希望自己能扎根在乡村这片沃土,和孩子们,和身边的老师们一起成长,哪怕改变一个人,影响一个人,都是有意义的。

坚守变成常态 践行公益无期限

金融行业出身,生活在深圳的林嵘,已经持续志愿践行公益十余年。早在真爱梦想于深圳成立第一家梦想中心时,她就作为参与者和筹建人,深度参与了真爱梦想教育公益探索路的每个阶段。无论是筹款晚宴还是年报发布会,都能看到身穿志愿者红T恤的她,积极志愿服务的身影。这些年,她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使公益逐渐成为了她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让她欣喜的是,参与公益的这几年正是女儿成长中重要的阶段,在她的影响下,女儿也走上了公益之路。母女俩经常一起参加真爱梦想的活动,女儿也就顺其自然地成为真爱梦想的志愿者。林嵘说,其实她并没有特意要求女儿参与公益,是女儿经常看到自己参加公益活动主动提出来的,这也是一种传承吧!

在深圳,做公益活动的人有很多,但是多年来坚持深度做公益、以一己之力带动各利益相关方一起联动做公益的人却很少。林嵘做到了。作为公益事业的“长期主义者”,林嵘对公益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志愿者服务是不容易被别人看见的,能长期关注同一个项目,关键靠志愿者本身的内驱力。真爱梦想的探索与创新,不仅能激发志愿者们的内驱力,同时也总能让志愿者收获无与伦比的体验感和幸福感;况且作为专业的公益组织应该如同一家企业一般去管理,不断提升其在推动社会进步、构建充满关爱及包容性社区方面的成效。

曾经随母亲山区支教 如今归国教书育人

在教育公益的探索道路上,一批一批的志愿者从此加入了教书育人的行列,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老师,赵书晗就是其中一位。成为真爱梦想志愿者之后,她对教育公益有着自己的见解:“教育其实不只是奉献,在真爱梦想做志愿者期间,我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吃苦、奋斗、奉献是青春的必修课,志愿者既是助人,也是助己,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会得到成长,会有很大的感触。”

24岁的赵书晗接触梦想教育非常早,母亲就是深圳的一家梦想中心的教师,小时候暑假期间,她看到妈妈都要到其他省去,为别的学校培养梦想老师。

自己生活在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的深圳,然而她没有丝毫优越感,因为出身于教师世家,她从小随着母亲去支教,在她的概念里中国的孩子,无论出身,都应该享有同等的优质教育。“教育的问题其实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是贫困落后、封闭的乡村带来的原生问题。”书晗感慨道。

她的第一堂梦想课就是在她母亲的梦想课堂,那时她还不到十岁,虽然已经记不太清楚那堂课的名字,但对上课时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澎湃记忆犹新。像一颗种子一样,对学习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想象种在了当时书晗的心里。

如今,她已从全美排名第二的教育学院毕业。选择回国从事教育,她要跟妈妈一样去帮助更多的乡村教师。

有一个词叫“瞬间感受”,它的反义词是“永恒”,赵书晗因为年少时梦想课和家庭传承产生了对老师这个职业的“瞬间感受”,但经过时间的沉淀,在后来让她的瞬间感受悄然转化,变成了对老师这个职业永恒的热爱。赵书晗说:“除了教师我想不到我还能做其他的职业,为了这个理想我曾努力奋斗,现在理想照进现实,我的青春无悔。”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