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短板

2023-08-02 15:23:44 来源:工人日报

城市流动儿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近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在京发布。《报告》围绕流动儿童的发展特征、入学政策、升学政策、财政政策、关爱保护等问题,较为客观、全面、深入地描绘我国流动儿童教育的样貌和动态,并对当下流动儿童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城市流动儿童面临三大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持续活跃,加强儿童关爱保护也一直是公共政策的重点。当前,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逐步增加,城市流动儿童及其服务需求出现新的特征。围绕流动儿童关爱政策保护方面,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国家发改委社会政策司主任、研究员张本波在发布会上分析指出,当前城市流动儿童面临着三大难题:

一是流入地就学难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现在教育规定准许在流入地就学,但是有很多附加条件,比如说连续学籍的要求、居住证的要求等,导致不少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就读难。与此同时,儿童的情感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二是很多流动儿童家庭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差,但是相对于本地儿童来说,家庭的亲情缺失跟周围的社会交往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会更多一些。

此外,社会融入问题依然突出。流动儿童缺乏归属感,家庭缺少稳定的预期,没有把居住地当作自己最后生活的目标,就带来了儿童融入的难题。

流动儿童关爱保护日趋多元专业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正走在保护主体多元化、保护主题多样化,保护方法专业化的路上。地方政府联合各类社会组织、慈善机构、爱心企业、志愿人士、文化机构等单位探索开展关爱保护活动,以知识讲座、游戏娱乐、体育健身、艺术欣赏等多种方式帮助城市流动儿童实现社会融入,充分发挥社工等专业力量的实务优势。

不过,《报告》指出,政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顶层设计尚需建立完善、政策目标和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拓展、部门横向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多元化社会力量参与格局尚未形成、缺乏政策实施评估机制。

形成全社会关爱流动儿童的友好氛围

中国人口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郑真真指出,我们很多地方政策的改变、制度的改变没有跟上人口的变动情况。人口大量拥进来,但是没有相应的措施。尤其一些新兴的经济中心涌入大量年轻的劳动力,这些人孩子在流入地的生活、学习问题怎么解决,需要这些城市尽快出台政策措施。

对此,《报告》提出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专门针对城市流动儿童的政策文件,扩大政策覆盖面,逐步将政策的面向主体从农民工子女为主,扩展至流入地全部流动儿童;与此同时,完善服务体系,推动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由应急型、兜底型向发展型转变。政策内容包括健康、教育、情绪、行为、发展、认知、家庭和社会关系、安全等多个维度;此外,要协同工作机制。由民政部牵头,建立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由职能部门牵头,联合学校、社工机构、志愿者队伍,在城市流动儿童学校、居住社区、家长务工单位开展知识宣讲、科学育儿、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工作,形成合力,促进形成全社会关爱城市流动儿童的友好氛围。

此外,在“谁受益谁负担”的经济原则下,在没有中央财政介入的情况下,流入地政府为他们支付教育成本的意愿一直不高。基于此,《报告》建议:我国当下亟须进一步厘清省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形成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在省、市、区县各级政府间的预算制度,完善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发布会上多名教育界人士呼吁,进一步改善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用更加包容、友好的政策、制度以及观念、人心,为流动儿童创造更好的明天。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