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我认知与现实的落差中磕磕碰碰成长

2023-07-27 16:08:33 来源:中国青年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前段时间,一名大学生对兼职经历的吐槽登上热搜,引起不少讨论。吐槽的发布者原本只是想表达私人情绪,顺便给同龄网友“避雷”,却意外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或是反对。在这则贴文中,当事人认为这类企业雇佣大学生,是把对方当成“廉价劳动力”驱使。令当事人无法接受的,除了每小时16元的兼职薪水,还包括条条框框的规矩、每天完工后必须写笔记、被其他员工喊去打扫卫生等等。在网上,不少兼职打工的大学生对此都深有同感,一家服装企业甚至获得了“辛者库”(清代宫廷中的奴仆管理组织)的外号。

单从吐槽者反映的情况来看,相关门店的做法,好像没有违法违规。打开社交媒体,搜索相关贴文,不难看到,不论是服装业还是餐饮业、也不论是国际品牌还是本土品牌,几乎每家用人企业都会收到大学生兼职者的差评。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这些企业给临时工开的薪水确实不高,让大学生觉得缺少“性价比”;二则是因为体力劳动占比较大,很容易让大学生觉得自己的才能被“辜负”与“浪费”。

对此,有人支持这些大学生,认为年轻人的不满就该大大方方地说出来,如此才能让打工环境变得更好;也有人觉得这些大学生过于“娇气”,缺少社会的历练,才受了点苦就开始叫苦连天。正是这两派观点的冲突,将相关话题送上了热搜,这也引发了又一场“当代年轻人该如何”的口水仗。

类似的口水仗,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舆论场上出现。对社会而言,高高在上地“审判”大学生,其实并无多少意义。这些愿意拿出自己的假期休闲时间,跑去兼职打工的大学生,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懒”。真正的懒人,又何必在炎热的暑假“自讨苦吃”?让这些大学生感到不舒服的,并不是兼职工作的辛苦本身,而是工作内容与其自我认知、自我期待的落差感。

绝大多数兼职打工的大学生并没有经受过完整的社会化训练,利用空余时间打工,只是一种带有尝试性质的“社会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想象与他们遇到的现实难免存在落差,这不是因为大学生天真幼稚,而是因为他们确实没有足够的经验和阅历。只有在实践之后,他们才能学到更多在书本里找不到的知识,最终成长为更加独立、更加健全的“社会人”。

平心而论,可供大学生临时兼职打工的工作,大多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与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也没有直接关联。要做好这些工作,最重要的素养分别是熟练、勤快和踏实。在这些岗位上,大学生兼职者的优势在于更强的沟通能力,但是,这种优势很容易被缺乏经验、工作的临时性质等劣势抵消。

尽管大学生多少也能预见,打工免不了要多受些苦,但是,当他们发现自己在用工企业眼里并无特殊光环,只能去干一些最基本的“杂活儿”时,感到挫败、不满,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与此同时,个别用工企业也确实存在“活儿多钱少”之嫌。

社会不必认同大学生的每条观点、每句吐槽,但不妨多给年轻人一点包容和理解,给他们留下更多在磕磕碰碰中成长、发展的空间。这种自我认知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碰撞,最终会随着时间化解——或者以大学生适应现实的形式,或者以大学生成功争取改变现实的形式。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