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中小学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也是一个亟待有效破解的教育课题。
毋庸讳言,各地涉及学生安全的校园悲剧时有发生。这些校园悲剧的发生,大多是由于多种因素复合叠加,然后在某一时间点,突然被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不起眼的一件事所引爆。
【资料图】
笔者关注过一些同类事件,发现当事学生大都有一个共同问题:内心比较孤独。这份孤独感,在当下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其成因,则是多方面的。
一是生活学习环境的影响。作为70后,笔者的记忆里,那个年代不论乡村还是城市长大的孩子,生活场景都是开放式的。放学之后,左邻右舍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打闹,哪怕有点小郁闷小烦恼,也会在追逐玩乐中被宣泄消解掉。而现在,城市被分割成一个个封闭小区,孩子的日常生活基本是在学校、家庭和培训机构之间穿梭往返,小小人生完全被规划被定位,成长过程被塞得满满当当,缺乏留白,缺乏深度社交。即便农村的孩子,很多家长基于安全考虑,往往也管得比较严,放学后少了许多呼朋唤友的快乐时光。
另一个原因是家庭内部生态问题。现在的中小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家庭外部少有知心朋友,家庭内部没有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横向交流,遇到烦心事无处诉说。父母和他们之间的纵向交流,又难以探知其内心深处的脆弱和烦恼,导致他们的情感没有锚系,内心孤独寂寞且不为人知。相较他们,生于20世纪的70后或者80后,物质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打小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当中,左邻右舍,七大姑八大姨,各种温暖关爱环绕,这些人世间的美好,构成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情感支持系统。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电子产品的负面影响。农村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束不住调皮的孩子,索性扔给他们一部手机,把他们拴在家里,避免四处乱窜遭遇危险。城里孩子更是为电子产品所包围,玩网络游戏成了很多孩子课余时间唯一的娱乐节目,不知不觉中,那些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孩子,就会被一些游戏中的不良情节熏染,内心悄然发生了变化,隐秘而危险。
此外,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和学校内的竞争性学习压力,引导不当,也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
可以说,是多重因素造成了当下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解决之道,当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校协同,各负其责。对于学校来说,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做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以减少校园悲剧事件的发生,是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剖析相关案例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单靠心理咨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无法在源头上予以纾解。而在当下的学校教育模块中,能够对学生心理成长发挥正向影响的最佳选项,笔者认为莫过于校园社团活动。
传统体艺社团,于学校而言,主要是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用以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启迪思维,发展个性特长,提高体艺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可是,我们需要认识到,校园社团活动其实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却常常被忽略掉,那就是以兴趣为纽带的社团,让那些有相同爱好的孩子有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从而在校园内构建起了一个微型社交生态。孩子们可以借此发展出各自的朋友圈,形成一个个彼此联结的关系网络,彼此牵绊,彼此帮助,彼此托举,久而久之,就成为他们生命中可依赖的情感支持系统,也是可信赖的情绪宣泄渠道。并且有助于他们挣脱网络虚拟世界的束缚和诱惑。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很多不如意,都会有情绪低谷期,有时甚至感觉人生摇摇欲坠,随时可能万劫不复。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成年人来说,赖以对抗生命中那些负能量的,主要是那颗被岁月磨砺到千疮百孔又粗糙麻木的大心脏,以及内心中强烈的责任感,一如《流浪地球2》中,李雪健饰演的周喆所言:危难当前,唯有责任。压力面前,也是如此。
人是群居动物,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亲近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寻找情感慰藉和灵魂滋润。成年人强大的责任感,逼迫他们咬紧牙关直面生活的种种不堪,抵御命运的狂乱风暴。当被生活的重担压到喘不过气时,他们往往会喊上三两好友,喝顿大酒,一醉方休,尔后蒙头大睡,第二天继续周而复始地生活。
中小学生缺乏生活历练,三观尚未定型,内心柔嫩脆弱,承压力相对薄弱,当他们遭受批评、遭遇挫折或霸凌羞辱时,日常蓄积的负面情绪极易在瞬间爆发,且一发不可收拾。或许,当最后一根稻草压下之际,能在那一刻发挥托举作用的,只有他们内心的兴趣与热爱,或是身边同学的一张笑脸、伸过来的一只小手,以及日常沉淀进生命深处的那些温暖记忆,种种美好和牵绊,帮其安然渡劫。
所以,针对当下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中小学需要重新认识和发现校园社团的深层价值,强化社交属性,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帮助学生搭建微社交圈,赋能心理建设,建构情感支持系统,让他们心中有热爱,身边有朋友,时刻感受到人间值得。
(作者为教育研究者)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