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服务模式 打造区域性技术创新高地

2023-03-21 10:02:59 来源:教育联播网

在中国职业教育“由大向强”迈进,发展重点转为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成为职业教育面临的“时代之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始终秉承“立足襄阳、服务湖北、辐射周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精准对接“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创新构建“三链融合四化协同五维并举”社会服务模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彰显学校务实与创新所迸发出的无穷活力。

“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三链融合

(一)对接产业升级需求设置专业链

学校紧紧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国家、省、校”三级重点专业体系,做优品牌特色专业、做精专本连读和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做强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级别骨干专业。现有国家级别重点专业9个、省级重点和特色专业13个、专本连读试点专业6个。另外,学校通过差异化投入和政策项目引导等方式,开设紧缺专业,解决“技师荒”问题,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现状。为服务以汽车产业为龙头的区域产业体系,学校增设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新兴紧缺人才专业。

此外,学校建成9个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的高水平专业群,构建“基础共享、能力递进、差异发展、拓展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发“线上线下、开放共享”信息化专业群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形成单项技能训练、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统筹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现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32个、实验实训工位数12254个,与龙头企业、规模企业共建实训基地398个。

(二)契合高技能人才需求完善人才链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深度推行校企合作,将工学结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校地企协同,课岗证融通,育训创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高职生源结构多样化现状,学校实施分类分层教育工程:通过组织工匠培育班、非遗传承班等分类培养形式,为不同学生群体量身定制个性化发展方案。学校积极探索弹性学习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学分银行,实施学分积累、认定与转换,服务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发展和多样成才,实现“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学生教育与发展目标。

同时,学校依托地方政府部门、优质企业,打造校地、校企人才培养升级版。为服务乡村振兴,连续3年推进“一村多名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乡村医生免费订单培养计划”;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与襄阳市高新区共同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服务美丽乡村建设,与保康县合作开展旅游管理人才订单培养,全方位提升人才链与产业链契合度。

(三)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激活创新链

学校加大创新举措提升服务效能,依托校内院士专家工作站、高端智库、鄂西北动物疾病检测中心等技术服务平台,提供跨领域、跨学科的技术推广服务。学校对接区域产业链,构建“1+4+N”专业群,将贯穿“生产—研发—管理”全流程的教育要素融入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专业知识体系,将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转化为新课程,形成“利益、技术、资源、文化、人员、制度”六融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运行机制。紧密型合作企业规模稳定在400家,目前,学校在产业发展规划、动物疾病监测等重点领域,每年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项目83项,年均完成科技服务项目230项,帮助160多家企业解决技术、经营、管理难题,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1亿元。

“地方化、共享化、多元化、长效化”四化协同

(一)服务定位地方化

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以用为要,打造襄阳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研发、服务、推广中心”,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全民终身学习的“加油站”。围绕“135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现有50个专业,包括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8个国家级别重点品牌专业、医学影像技术等13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应用电子技术等6个专本连读专业;为进一步用好地方资源,完善教学体系,学校建成国家级别精品课程16门、省级精品课程28门,国家级别、省级实训基地9个,立项国家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项目两项(其中牵头一项);研发推广襄麦冬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葡萄茎尖脱毒技术等成果,实现增收1.3亿元以上;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教育部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科技项目9项,完成省部级以上教科研项目241项,获得各级教科研奖励187项,其中获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一项,湖北省重大成果奖、湖北省教学成果奖25项,获得国家专利322项;年均完成技术服务项目和公益服务项目290余项,年均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超18万人次。

(二)服务平台共享化

学校构建“大学科技园+研究机构+创客空间+农技小院”社会服务平台体系。所属的襄阳市大学科技园为园内绿控科技、乐享之家智能家居等近200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261个,年创产值2.5亿元,大学科技园已建成“国家级别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成为区域创新与合作高地。学校组建湖北麦冬工程技术中心等53个技术研究机构、56个科研团队,合作共建两个国家级别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科普基地、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7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校企共建27个专业型创客空间,建成农业类专业“沃野星创”国家星创天地1个、汽车类专业“襄阳汽车人”等湖北省众创空间3个、建筑类专业“智缘草堂”等襄阳市众创空间3个、医学类专业“育婴树”等校级创客空间20个。学校是湖北汽车工程职教集团、湖北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襄阳职教集团牵头单位,充分发挥优化职教资源配置、促进产教融合的功能。

学校整合各方资源,建成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领衔的院士工作站,在对接区域实际需求和积极推进产业技术革新、产业人才培养、新技术推广示范等工作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学校牵头成立汉江流域创新创业联盟,举办汉江流域创新创业高峰论坛,辐射范围涵盖汉江流域陕西、河南、湖北三省六市;牵头成立包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12所高职院校在内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高职教育联盟,有效推动成员学校之间的深度融合和资源共享;牵头成立襄阳高校科协联盟,有效促进了高校之间跨地域、跨高校、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三)服务团队多元化

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水平离不开多元化的科研团队,学校围绕湖北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及新兴产业,引进智能制造、畜牧兽医、学前教育等专业群方向的院士专家建立工作站,打造高水平专家智囊团队。

学校以专家团队引领,百个教师团队结对百家重点企业,为政府部门和行业提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发展规划等技术咨询服务;利用智库平台,发挥人才优势,为襄阳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针对企业的专项科研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技术帮扶工作,学校遴选专业优秀人才组建科技团队,近年来,依托省级彭华武等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张雷等6名省产业教授、何家涛教授等13人组成的省市科技专家团队,围绕专门任务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工作,推动中小微企业技术改造、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正是有了这支强大的多元化的科研团队,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四)服务机制长效化

学校把社会服务纳入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社会服务组织机构,实现社会服务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在“三会主导,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下,建立联动互动机制;出台《教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考核与奖励办法》,对教师的社会服务成果进行评价考核,把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社会化转化作为衡量社会服务的重要标尺;出台《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在政策、实践等方面明确支持社会服务工作,把社会服务成果作为教师晋升职称、工资级别、奖励的依据。

“应用研发、技能培训、农技小院、社区教育、非遗传承”五维并举

(一)应用研发社会服务模式

学校构建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的社会服务、教学、科研“三位一体”模式,立项国家产教融合项目“智能制造开放性公共技能实训基地项目”,争取国家级别地方配套资金9000万元,建成后将成为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样板示范;承担“山苦瓜绿色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保康柴胡绿色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两项共计600万元的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二)技能培训社会服务模式

学校依托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平台,为行业、企业开设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等培训班,主要学习相关专业的高职课程,进行相关工种的专业技能训练,并取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行业的资格认证。学校年均招生规模超5000人,部分结业学员已成为用人单位的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

(三)农技小院社会服务模式

学校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整合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技协等社会优势资源,结合智慧科协建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共同打造“卧龙山药农技小院”“襄阳高香茶农技小院”等多个农技小院,通过“学校+示范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美丽乡村。建立“互联网+农业”的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技术服务和农产品推广,培训新型农场主、新型农民2000余人。

(四)社区教育社会服务模式

学校成立襄阳社区学院,秉承“依托社区、服务基层、业务精良、群众满意”的理念,建成社区学院—县(市、区)分院—乡(镇、街道)社区学校—村(社区)居民学习中心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开发或引进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1500门以上,建成社区教学点100个以上,服务社区居民2万余人次。

(五)非遗传承社会服务模式

学校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建成老河口木版年画等8个国家非遗大师工作室,共同培养新一代非遗接班人30人以上。学校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活动,推广和宣传非遗项目超20项,开展非遗展演等活动100场以上,面向校内外培训2000人日以上。

随着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三链融合四化协同五维并举”社会服务模式的持续推进,学校社会服务实力与影响力持续增强,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学校将砥砺奋进,不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李菲张润昊庹飞)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