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快讯:考研“N战生”要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2023-01-06 18:02:44 来源:教育在线


(资料图片)

据《半月谈》杂志报道,近年来,随着考研持续升温,落榜生增多,“N战生”也越来越多,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在备考过程中往往没有正式工作,已从学校毕业却没有真正走入社会,年纪不小却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常常在振作和挫败中反复拉扯。据了解,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474万,而根据近年研究生招生录取情况来看,竞争将异常激烈,他们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家长和亲友不应对考研“N战生”一味苛责,考研“N战生”本身也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调适方法,争取更大的理解和支持。

第一种类型是“使命追求型”。他们中有的是怀抱学术理想,立志从事科学研究;有的是高考填报志愿时职业发展规划不足,所选专业不满意,期待通过跨专业考研转入自己热爱的方向。这类考生的学习动机属于内在动机,有着较强的自我激励效果。此类考生的首要任务是明晰自己的价值追求。有些大学生工作后面临着现实的经济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可能发生变化。尽管很多考生起初强调自己的学术理想如何强烈,或专业兴趣如何浓厚,但在人生道路上真正能把学术理想和专业兴趣作为首要价值的人,少之又少。经历了不同的人与事,人的价值偏好往往才能真正显现。所以,此类考生可以假想一些自己在未来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价值选择路口和纠结状况,从而清醒地认识自己。如果确认自己求知的热忱和改造世界的意愿远远超过对休闲娱乐和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等的追求,那么不妨在自己热爱的目标上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无须过多在意外界评价。

第二种类型是“生存现实型”。这类考生的考研动机往往不是由兴趣爱好和使命感主导的,而是考虑到就业竞争、未来生活质量等现实压力之后作出的理性选择。此类考生往往认为“考得上比考得好更重要”。他们的学习动机虽然属于外部动机,但仍然十分强烈,表现为目标坚定,在考研复习过程中有极高的努力投入程度,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此类考生的首要任务是报考目标的设定与调整。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模考分数,或在上一轮考试中的成绩来调整自己本轮报考的目标。如果分数上较为领先,可以考虑“双一流”高校。如果分数上竞争力一般,可选择“逆向考研”,选择一些竞争不太激烈的地区、学校和专业。

第三种类型是“被动从众型”。这类考生往往既没有“使命追求型”那种梦想的召唤,也没有“生存现实型”那种生存压力的逼迫,既缺乏浓厚的专业兴趣,又缺乏明确的生涯规划;既不满足于现状,又缺乏为理想而奋斗的吃苦精神。只是到了面临选择的路口,看到身边有同龄人在准备研究生考试,才想到自己要不要也去试试。在激烈的竞争下,这类考生即使多次考试,也难有大的改观。即使是由于运气等偶然因素被录取,读研过程也可能痛苦不堪,甚至不能完成学业。建议此类考生尝试在就业市场多磨砺自己,多积累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再找准兴趣方向。

对于“使命追求型”和“生存现实型”考生,多次考研的优点是具有很好的成本收益比,通过多轮复习,知识地图在心里越来越清晰。随着次数的增加,考研成功率也会提高。缺点是随着考研失败次数的增加,父母经济负担越来越重,个人对可能再次失败的恐慌感会越来越强。对于这种情况的建议是,二次考研可全身心备考,但从第三次开始,不妨改为半工半学状态。这一方面能让自己有基本的经济收入,减轻家庭负担;另一方面可以让自己在备考中没有完全脱离社会接触。对于上述两种类型的考生,亲友应尽量支持其自主选择,减轻其心理压力,尤其是避免给予过分苛刻的要求或过于严厉的指责。对于“被动从众型”考生,即使家境不错,家长亲友也不要劝说其必须走向考研道路,不要苛求他们把学业方向上的钻研当作唯一的上进方式,而要多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决策、自力更生,自己承担方向选择的后果。

曾经,18岁被认为是儿童和成人的分水岭。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发展的变化,18—29岁成为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年轻人会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专业、职业和生涯道路,家长可以用更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这一阶段孩子的试错过程,允许他们先经历反复、动摇、失败,然后才走向一条自己无悔的生涯道路。希望相关主体社会对这类考生给予宽容的态度和可能的支持,如高校不要为了追求本科就业率而催促一些考研失利学生赶紧就业,可为学生保存一年档案关系,方便其安心备考。有条件的教师应尽量帮助学生介绍半工半读的机会,社区或区县相关部门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应为这类考生提供良好的公共学习空间。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