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视讯:传承入课堂 创意融技术

2022-11-22 08:56:42 来源:教育之星

近年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和中国纺织服饰数字化赋能“三品”战略,直面服装专业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重技术轻艺术、重工艺轻文化、重现代轻传统、重专业轻素养、重创新轻传承”等共性问题,在全力推进省高水平学校建设项目、省高水平专业群项目的进程中,创新提出了“传承入课堂,创意融技术”理念,与无锡学院、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江苏省服装设计师协会等共同进行了满足时尚产业升级需求的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重构“三堂融教”专业课程体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针对本土品牌升级、“国潮”文化兴起等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推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校联合江苏服装协会、海澜集团、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等15家单位,落实“共栖同体”育人机制,共建“江南服饰产业学院”,将江南服饰技艺与产业新技术等引入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以课程为载体,整合行业协会、服饰企业、非遗研究所等技艺资源,将传统手工技艺融入“传承文化课堂”、服饰产业新技术融入“专业技能课堂”、服装新媒体营销融入“创新实践课堂”,重构文化、专业、创新创业的“三堂融教”课程体系,促进服装专业群资源融通。

依托国家教育部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基地,引入蓝印花、精微绣等传统技艺,共建吴元新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赵红育江苏乡土人才工作室等8个,实施“文化认知、活动浅尝、拜师入室、技艺传习、守正创新”五步路径,将服饰技艺、元素、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基于江苏省数码印花产教融合平台,校企共建德赛数码纹样、海澜柔性生产等实训基地12个,搭建认知→模拟→体验→实战的递进式实践课程,形成了满足时尚产业转型发展的“传承与创新、技术与艺术”双融的育人经验。

构建“适应需求”模块化课程谱系

学校服装专业的课程改革契合长三角地区时尚产业链设计研发、生产智造、数字营销等岗位群需求,体系化开发了关联性、灵活性、差异化的课程模块群,组建17个分层分类的“菜单模块”,建成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块谱系。其中包括美术基础、艺术审美等4个基础共享模块,技艺传承、店铺规划等9个核心共融模块以及服装新工艺、文创开发等4个拓展互选模块。

基于合作企业需求、多元化生源基础和学生职业意向,定制“个性化模块培养套餐”,实施以生为本的生态化教学。同时引入360°数码印花、服装虚拟展示等产业新技术,建设服装智造仿真平台,打造服装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服饰纹样数字博物馆和青少年职业体验中心,目前已开发“民间印染技艺”“数码纹样设计”等25门在线课程资源,在线选课人数6万人次;出版《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等国家规划教材3部,获省级优秀教材奖3项,自编教材16本,推动课程教法迭代升级。

打造“共生互融”混编教学团队

学校实行技能工匠人才柔性引进、校企团队混编等举措,发挥“专业教授+技能大师”的引领作用,落实“一师一室一门类、一师一徒一技艺、一专一兼一课程、一师一企一岗位、一师一企一项目”,通过“内生式、共生式、外引式”培养途径,实现从教师到名师、师傅到名匠的师资发展制度迭代升级。2017年以来,围绕江南服饰技艺,柔性引进技能工匠11人,举办“服饰文化大讲堂”72场、受众2万人,获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个,团队教师晋升高级职称13人。

通过项目引入非遗传承人、江苏技术能手、企业设计总监等,将非遗资源、产业技术与高职教育在时间、空间、内容上进行有效对接,打造了“校内名师+行业大师”3个混编团队:梁惠娥+吴元新引领“江南服饰传承创新团队”,开设民间印染与服饰文化类课程,推动传承融入课堂;陈珊+海澜杨晶莹引领“数字服饰创新团队”,开设数码印花设计与虚拟仿真类课程,促进创意融合技术;冯燕芳+服装协会龚慧娟引领“时尚新零售团队”,开设服饰新媒体营销类课程,推动课程作品向企业产品转化。

项目实施以来,已为服装产业输送5000余名技术技能人才,学生荣获省级及以上竞赛奖203项,其中国家奖项6项;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江苏省技术能手等荣誉。教师团队牵头制定国家服装陈列专业教学标准、服装陈列设计“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荣获省级以上教学比赛奖18项。学校在中国纺织大会等会议上多次交流服装专业的教改特色做法,被评价为“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融合育人的好模式”,2021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年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特等奖。

(陈珊梁惠娥许家岩)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